精彩回顾|探索全球健康——中国媒体代表日内瓦研习营
8月26日上午,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梁副教授和科研项目主任匡恺副教授带队的中国媒体代表团一行共15人抵达日内瓦,开启了为期四天的“全球健康探索之旅”。代表团先后访问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The Global Fund)、被忽视疾病药物研发倡议组织(DNDi)、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和疟疾药品事业会(MMV)。
自世纪交替以来,外交、经济与健康层面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更加活跃,国际治理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以应对新出现的需求。在此之前,各国政府(主要是卫生部门)、联合国专门机构(如世卫组织、联合国艾滋病署、联合国儿基会)和非政府组织(如无国界医生)构成了促进人类健康的全球力量。在过去25年里,更多新兴机构加入其中,例如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由政府和私人部门成员组成的混合实体、慈善基金会和企业等——它们一方面为全球健康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在塑造着这个领域。
瑞士日内瓦是世界上主要的外交、国际事务和人道主义事务中心之一,在卫生健康政策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里坐落着数量最多的全球健康组织总部,亦被称为“全球健康之都”。
世界卫生组织(WHO)创立于1948年,是联合国系统内公共卫生领域的全球领导机构,与194个会员国共同在六个区域和150个办事处开展工作,以增进健康,维护世界安全,并为弱势人群服务。
26日下午,代表团一行来到WHO总部,受到新闻传播部门负责人Gabriella Stern及其同事们的热烈欢迎。在随后由Gabriella主持的四个多小时里,五名助理总干事和首席科学家,以及多名高级别官员就猴痘疫情、气候变化、技术创新与不平等、大流行防范与筹资等当前全球健康领域的热点议题与代表团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对外关系与治理的助理总干事Catharina Boehme向代表团介绍了WHO 2025-2028年总体工作规划(GPW 14),并结合这份规划就WHO的工作方式、决策机制及全球健康新兴问题应对等话题与代表们展开交流。她强调中国作为WHO的关键成员国,在保障全球健康安全方面展现出坚定的承诺与领导力。她期待同中国媒体更多地交流合作,倡导中国加强与WHO在气候变化、全球健康筹资、技术创新和卫生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首席科学家Jeremy Farrar谈到了新兴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指出人们一方面应挖掘这些技术的潜力从而帮助提升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效率,而另一方面须关注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国家及地区间的健康不公平问题加剧。他同时强调,WHO始终会将科学置于其工作的核心,致力于通过科学创新推动全球健康的改善,并支持各国在公共卫生决策中更好地运用科学证据。
数据、分析与执行助理总干事Samira Asma及其团队介绍了数据追踪和分析在提供健康政策依据方面的最新应用;药品和健康产品可及性助理总干事Yukiko Nakatani介绍了世卫组织在药品研发和应急响应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
来自中国的全民健康覆盖与健康人口助理总干事李爱兰也与代表团进行了亲切交流。她表示,以记者为核心组织代表团参访WHO,对中国和WHO都具有重要意义。她鼓励记者们发挥专业能力在全球健康领域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社会在保障人人享有健康方面形成共识、开展合作。
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于1951年,是联合国系统中研究地球大气层的状况和行为、其与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其形成的天气和气候以及所致水资源分布的权威组织。
27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到访WMO总部。在数字媒体和传播官员Jesse Cruz的主持下,媒体负责人Clare Nullis首先介绍了WMO的基本情况,指出该组织在过去十多年间正将工作重心从气象转移至气候。她特别提到包括极端高温在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自2022年3月起,该组织将“使人人都能获得早期预警”作为其优先事项。中国是早期预警方面的模范生,可以将准确的信息送达需要的人。但许多国家因为缺乏早期预警系统无法做到这一点。
随后, 去年WMO年度旗舰报告《气候服务状况》的主要撰写者Veronica Grasso和农业气象科学官Sebastian Grey,分别就气候变化对健康和农业的影响作专题报告。
在关于极端高温应对上,Veronica进一步指出尽管热射病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因素之一,但只有54%的国家提供与高温预警有关的服务。
改变这一情况需要使更多人意识到观测点和气象基础数据缺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吸引更多投资来建立预警系统。Sebastian特别提到应当为农民——特别是小农户——提供满足其特定需要的气候服务,使其能够据此制定出有效的对策。然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气候或气象服务太过笼统,这无助于增强农民的抗逆力,使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成立于2000年,属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帮助世界一半儿童接种疫苗以预防最致命的疾病。Gavi汇集了发展中国家和捐助国政府、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疫苗工业界、技术机构、社会组织、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和其他私营部门伙伴。
27日下午,代表团一行来到位于全球健康基地(Global Health Campus, GHC)的Gavi总部。正如其名字所示,GHC这座办公楼是特别为全球健康机构所建造,大楼一层就是各个机构的会议室。2018年,五家位于日内瓦的全球健康机构搬到了这里,旨在培育和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传播总监Olly Cann首先介绍了Gavi的概况,也提到了由Gavi管理的VaccinesWork电子刊物——这是一个通过分享科学信息和积极故事来提升公众对疫苗信心的平台。随后在他的主持下,战略、资助及绩效总监Johannes Ahrendts、资助者关系总监Faisal Gilani、全球健康安全项目负责人Hannah Kettler和政策项目负责人Marta Tufet Bayona,依次介绍了Gavi新的五年战略(2026-2030)和投资机会,以及Gavi如何帮助保障全球健康安全及管理其庞大的疫苗投资组合。
代表团成员就许多关心的问题与Gavi发言人们进行交流,他们尤其关心Gavi作为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联合发起方对于这一机制的复盘与反思,以及Gavi如何帮助中低收入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建立起本地化疫苗生产能力。
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简称“全球基金”,英文简称The Global Fund)在在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的倡议和推动下,于2002年由几十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以公私合作模式共同建立,旨在募集、管理和投资来自全球的资金,应对世界上三种最致命的传染病。
28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再次来到全球健康基地,访问这栋大楼里最大的机构——全球基金,而这次的会议室就在前一天与Gavi会见的隔壁。
传播负责人Christy Feig首先介绍了全球基金的成立背景和主要工作,随后邀请执行主任Peter Sands致欢迎词。作为全球健康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Peter谦虚地称自己是这个机构里少有的既不是科学家又不是医生的管理者,但过往的经历证明他能够有效地将不同背景的人带到同一张谈判桌,调动各方资源解决全人类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他指出拯救生命与讲政治无关,特别是拯救生活在最贫穷地区人们的生命——媒体应发挥作用使人们达成这一共识。
随后在Christy的主持下,代表团依次围绕采购与供应管理、卫生筹资和结核病防治等三个话题与相关发言人进行交流。同Gavi一样,作为非营利性的国际融资组织,全球基金需要确保以尽可能低的成本采购到优质的医疗卫生产品及服务,这是Hui Yang领导的采购与供应管理部门的主要目标。她与她的同事李林和Ellie Marsh向代表团成员介绍了全球基金管理的采购组合,其中特别介绍了由中国企业提供的医药产品的种类和比重。全球基金观察到中国正逐渐从仅仅是医药产品制造大国向具有战略性的供应国转变,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通过多边及南南合作等途径供应全球市场需要存在着巨大机遇,企业为此应进行适当的战略布局,并且思考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其产品在质价比方面的竞争力。
此外,卫生筹资部门代理负责人Matt MacGregor详细介绍了全球基金的联合资助政策和创新融资方式。虽然全球基金支持的国家如今普遍面临经济方面的压力,但由于全球基金最初设立时就无意成为“百年老店”,它必须确保受资助的国家逐渐能够在相应的领域自给自足,甚至成为捐助国,就像中国做到的一样。他特别提到全球基金作为中间人进行的“债转卫生”创新融资尝试,倡导债权国适当放弃未偿债务,并指定将其用于债务国自身的卫生体系建设。最后,结核病项目高级顾问Mohammed Yassin与代表团成员交流了全球结核病防治的成果与挑战。
被忽视疾病药物研发倡议组织(DNDi)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以病患需求为出发点的非营利性药物研发组织,属于以产品开发为目的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DP)。DNDi主要为被忽视疾病患者研发新的治疗方法,这些疾病包括昏睡病、南美锥虫病、利什曼病、丝虫病、足菌肿、霉菌性阴道炎、儿艾滋病毒/艾滋病、丙型肝炎等。
28日下午,代表团一行来到大多数人在此行之前都未听说过的组织DNDi。两年前接替该机构创始人Bernard Pécoul成为新任执行主任的Luis Pizarro代表DNDi欢迎代表团的到来。Luis说他曾在中国短暂生活过并打算用中文致欢迎词,但遭到中文比他好很多的妻子劝阻,他的风趣幽默开启了同代表团坦诚而深入的交流。
Luis出生于智利,毕业于法国,并在西非和中非国家领导医疗项目数年。在他的领导下,DNDi计划在2028年前再提供13种治疗方案,并帮助建立一个在创新与获取药物方面更加公平的系统。
在他就任执行主任之前,DNDi已为六种被忽视疾病开发并提供了12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一款治疗昏睡病的革命性口服药。Luis请大家观看了一部讲述这款药物研发过程的微电影,他相信影像具有更直观和强烈的传播力量,并向大家推荐了DNDi发起拍摄的其他几部短片。
随后,在新闻官Frédéric Ojardias的主持下,代表团成员听取了利什曼病项目总监Fabiana Alves,以及肯尼亚内罗毕办公室的项目官Simon Bolo及传播官Linet Atieno Otieno就DNDi如何在东非地区建立和运行消除利什曼病平台的介绍。该项目得到德国政府的资助,将利什曼病流行国(主要为东非国家)的专家聚集起来,通过协调一致的临床研究来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
在这之后,知识产权和产品获取负责人Pascale Boulet介绍了DNDi如何通过签订合同及其他法律手段,确保医药领域创新从源头开始就为被忽视的患者服务。新药研发投入巨大,制药企业一般会选择优先开发最能获利的产品,并为创新药申请专利保护,由此获得定价方面的绝对自主权。Pascale阐述了DNDi对新药研发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独特视角,介绍其如何与创新药企、仿制药企、各国卫生部及捐助方在达成知识产权方面共识的基础上广泛合作。最后,政策倡导高级经理Ricardo Matute介绍了DNDi如何利用世界卫生大会等平台进行政策倡导,以及参与大流行防范条例的规则制定。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创立于1863年,是一个中立和独立的人道主义机构,致力于为受武装冲突和其他暴力局势影响的民众提供人道保护和援助。根据《日内瓦公约》及国际法的规定,国际社会赋予ICRC特权和法律豁免权,保护国内武装冲突和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受难者。
29日上午,代表团一行来到ICRC总部,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闭门座谈。随后,代表团成员参观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博物馆。
疟疾药品事业会(MMV)成立于1999年,是一个非营利性抗疟疾药物研发机构,属于以产品开发为目的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DP)。MMV旨在通过发现、开发和促进新型、有效且可负担的抗疟疾药物的供应,以这种“端到端”的方式减少疟疾流行国家的疾病负担。
29日下午,代表团一行来到此次旅程的最后一站MMV。与DNDi一样,这也是一家以PDP模式致力于消除疾病的药物研发机构。
在自成立以来的25年里,MMV专注于开发和提供治疗、预防和消除疟疾的药品,据估计共治疗或保护了6.8亿人并挽救了约1540万人的生命。
传播经理Doreen Yomoah首先介绍了MMV的概况及2024-2030年战略,随后她作为主持人依次邀请来自六个不同部门的同事与代表团成员交流。
业务拓展总监Joe O’Sullivan介绍了MMV的PDP模式,它与遍布世界的700多个研发和获取合作伙伴,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正在努力改变疟疾消除进程停滞不前的现状。
随后,获取与产品管理高级总监Adam Aspinall和项目领导力及战略高级总监Isabelle Borghini,分别介绍了疟疾治疗与预防的现状。Adam提到非洲出现的青蒿素耐药情况正在以令人不安的方式发展,这引发了代表团成员围绕青蒿素的热烈讨论。事实上,减少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耐药的出现,是MMV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药物发现高级总监James Duffy也在其之后的发言中补充了相关内容。
副总裁兼对外关系负责人Neil McCarthy介绍了MMV如何筹集资源,确保以每年8000万至1亿美元的预算持续投入疟疾药物研发。
他提到虽然MMV的机构名可能限制了其工作范围,但它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端到端的全价值链方案,并且不排除未来根据现实需要拓展至其他传染病(特别是蚊媒疾病)药物的开发。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MMV就尝试以老药新用的方式开发新冠药物。围绕抗疟药物本地化制造及技术转移的问题,副总裁Hanu Ramachandruni介绍了MMV与当地制药企业的合作。由于目前大部分原料药供应都来自中国和印度两国,现阶段MMV只关注最终产品的本地化制造。
最后,生物及新技术负责人Brice Campo介绍了MMV目前的研发管线,其中包括与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的合作。
深入合作、继往开来,建设中国媒体全球健康领域传播能力
代表团成员在参访机构之余,还积极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与日内瓦当地机构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推动交流互访、媒体实践项目等合作,加深中国在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与国际组织的共同体建设。
本次日内瓦之行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举办的首个媒体赴海外研习项目,旨在促进中国媒体与全球健康和发展领域内重要国际组织之间的双向交流,拓宽和提升他们在报道相关话题时的思路与能力,从而产生更富洞见及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及其他形式的媒体内容。该项目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并由播锐智传播提供内容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