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第4期|加大科研投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及促进粮食系统转型——对话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总干事 伊斯玛汉·埃露阿菲
开栏的话
高端对话:聚焦全球健康与发展(Dialogues with Leaders in Glob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是清华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发起的系列访谈。栏目定期与全球健康和发展相关的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与研究机构内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展开对话,深入交流全球发展与健康领域的前沿动态与观察洞见。每期访谈邀请一位嘉宾,同时开放给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互动。

过去四十年里,科学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但如今,气候变化却引发了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在全球气温上升2℃的情况下,将有额外1.89亿人面临饥饿;在上升4℃的情况下,将有额外21亿人面临饥饿。
然而,防止这种情况恶化仍是可能的。通过转变我们的粮食、土地和水资源系统,我们既可以减少碳排放,也可以帮助农民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共资助农业研究网络,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起始于20世纪下半叶的高产水稻品种开发工作,成功防止了亚洲和非洲的粮食危机。
今年正值中国与CGIAR庆祝合作四十周年,这也正是评估如何加强中国与CGIAR的深化合作以应对新的、日益严重的全球挑战的理想时机。如何确保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又如何同时保护最脆弱的小微农户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5月29日,CGIAR执行主任伊斯玛汉·埃露阿菲博士接受清华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中心高端对话栏目独家访谈,分享了该组织的使命和成就,以及与中国未来合作的前景。
精彩回顾
在全球人口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00亿的背景下,提供足够的食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变得尤为重要。“气温每增加一摄氏度,我们的粮食就减产更多”,埃露阿菲博士强调,气候变化给作物系统的生产运作带来巨大问题,而粮食减少的另一端却是人口的不断增长,尤其是在非洲、南亚和中东北非三个环境脆弱地区。因此,CGIAR致力于在这些地区进行更多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干预,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与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形势相比,气候融资却尤显不足。“我们排放了34%的温室气体,但是却只获得了3%的气候融资”,埃露阿菲博士表示,缺少足够的科技投资就无法彻底的改变食品系统。例如,尽管我们在提升灌溉技术等领域减少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并且努力实现了让这些技术走进中小农户之中,但由于食品储存技术的缺乏,仍有34%的食物被损失和浪费。这显示了增加投资在这一领域的迫切性和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随后,埃露阿菲博士分享了CGIAR在包括气候变化、育种、减贫和性别平等等多个领域展开的国际合作。“我们有大约9000名来自128个国家的科学家,在大约80个国家开展业务,与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数据显示,2023年,CGIAR为70万农业专家提供了培训。“我们不是孤军奋战,”埃露阿菲博士说。
此次访华期间,埃露阿菲博士还与中国农业部及其他相关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中国和CGIAR之间的合作前景。她强调,中国作为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国家,在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CGIAR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借鉴中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成功经验,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埃露阿菲博士分享了CGIAR与中国合作所涉及的多个层面。在科技创新领域,CGIAR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就作物育种、土壤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在政策研究和咨询方面,双方的合作在农业发展战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福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的参与促进了全球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访谈最后,埃露阿菲博士回应了她在任期内最为关注的问题:创新和技术的规模化。她呼吁投入更多资金,将创新技术推广到更多农户和小规模生产者的手中,“这些知识不仅要转化为我们的工作成果,也要转化为我们3000个合作伙伴的成果。”她强调,全球迫切需要这样的解决方案,而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
嘉宾

伊斯玛汉·埃露阿菲
Ismahane Elouafi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执行主任
伊斯玛汉·埃露阿菲博士自2023年12月1日起担任CGIAR执行主任。她曾担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首席科学家。在此之前,她是位于阿联酋的国际生物耐盐农业研究中心(ICBA)的总干事。
埃露阿菲博士曾担任多个高级科学和领导职务,包括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AAFC)研究分部助理副部长高级顾问(2006-2007)、植物研究部国家主管(2007-2010),以及加拿大食品检验署(CFIA)研究管理与合作伙伴关系部主任(2010-2012)。
她还曾在多个国际研究组织担任科学家,并且是多个战略专家小组和咨询团体的成员,包括全球适应委员会(GCA)和HarvestPlus项目。她还曾担任多个管理董事会成员,包括美国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以及加拿大专业发展研究所。
她还是2021年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科学小组和CGIAR系统委员会的成员。
主持人

黄山
清华大学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
高级顾问
黄山现出任财新传媒旗下财新智库董事兼高级研究员。此前黄山一直担任财新负责国际报道的副主编,以及财新峰会总编辑。黄山同时还担任盖茨基金会“目标守卫者”项目全球顾问,利用媒体优势,支持全球发展与健康领域相关使命与项目的倡导和推广。
机构简介
概述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资助农业研究网络,汇集了全球13个研究机构,拥有超过10,000名员工(其中大多数是科学家),工作遍布80多个国家,并与全世界 3,000 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了工作网络。50多年来,CGIAR利用科学和创新应对巨大挑战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
CGIAR最著名的成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通过开发高产水稻品种,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防止了亚洲和非洲的粮食危机。这项工作避免了全球饥荒,拯救了10亿人的生命。
-
CGIAR在现代作物品种方面的工作使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数减少了三分之一,每年避免300万到600万婴儿死亡。
-
全球近一半的小麦种植面积都播种了CGIAR开发的品种。
-
CGIAR在全球设有11个基因库,为人类保管种子,也为子孙后代保护世界作物多样性。
今天的CGIAR
随着气候变化所引发的现代史上最大的粮食危机,CGIAR正在帮助全球南方的小微农户增强韧性并减少农业排放,同时确保世界各地的社区能够更好地获得营养食品。
CGIAR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许多改变世界的创新(从给农户那些AI驱动的工具到培育营养更丰富、气候适应性更强的作物),以支持这一转变。为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CGIAR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为其2025-2027年研究项目筹集40亿美元资金,以充分释放改变世界的农业创新潜力。
在去年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CGIAR成功从阿联酋、英国和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以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获得了总计8.9亿美元的资金。这些新投资将用于支持正在进行的创新研究,如气候适应性作物品种和牲畜品种,以及新的数字技术,以更好地支持粮食生产者。
与中国的合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CGIAR与中国机构(特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保持着密切合作,合作重点是向中国引进新品种和作物种质、植物育种,以及能力建设。
随后,研究项目范围扩展到科学、技术、政策和知识共享,以提高粮食安全及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CGIAR正在从事的一个最令人激动的大型项目,就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全球伙伴合作,旨在通过建立一个网络来大规模地绘制遗传资源的基因型和表型图谱。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及内容资料:精彩回顾|加大科研投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及促进粮食系统转型——对话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总干事 伊斯玛汉·埃露阿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