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第8期 | 全球健康筹资危机:挑战、影响与应对:对话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主任、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许铭
4月8日下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举办的高端对话系列第八期访谈圆满落幕。本次访谈以“全球健康筹资危机:挑战、影响与应对”为主题,邀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主任、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许铭,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周庆安进行对谈,就当前国际局势快速变化下全球健康领域筹资的挑战与应对以及健康传播叙事的困境与重构,同现场媒体记者和相关领域人士进行了深入讨论。

许铭指出,当前全球卫生发展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自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高峰以来,全球卫生领域除了传统的联合国专门机构,还出现了众多新型的国际援助机构,非国家行为体不断涌现,形成了多元生态体系。然而,美国近期的一系列举措,如退出世卫组织、可能减少对非联合国机构的支持等,严重冲击了这一格局。这不仅影响了联合国相关机构在全球卫生事务中的作用,还使得全球卫生治理成本增加、速度减缓。从长远来看,以全球合作主体之间基本共识和信任为基础的治理格局将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达成全球性共识的难度不断增加。
在全球健康筹资面临的具体挑战方面,许铭进一步指出,资金减少对疫苗供应、疾病防控和全球卫生安全体系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英国削减对Gavi的投资直接影响了疫苗的可及性,尤其影响中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率,增加疫苗可预防疾病反弹的风险。同时,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也因资金不足面临困境,许多国家依赖国际援助进行药物采购和防控,资金减少使得这些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此外,资金减少还影响了新兴健康威胁的应对,如抗微生物耐药性问题,由于新药研发依赖国际组织资金支持,资金短缺使得新药研发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卫生安全体系的隐患。
面对这些挑战,许铭认为,需要挖掘新的筹资机制。他提到了若干可以探索的趋势,如混合融资扩大资金池、卫生领域的债转合作(如疫苗债券)、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和运用,以及尊重和倾听受援国真正需求的模式等。通过多种创新型融资方式,全球卫生系统可以此调动更多资源,减少对政府资金的依赖。谈及中国等中等收入国家在全球健康筹资中的作用,许铭指出,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投入了大量资源,提供了技术方案和优质医药产品,这表明未来新兴经济体有望在全球健康筹资中承担更大责任。但同时他也特别强调,“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需要在国际机构治理层面获得相应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周庆安从传播角度分析了全球健康及筹资议题面临的问题。一方面,一段时期以来受地缘政治竞争影响,全球健康与发展议题难以摆脱安全叙事的框架,无法回归其作为健康议题的本质被构建与传播;另一方面,全球健康议题由于“天生”专业性强,信息门槛较高,因此更难吸引公众和媒体的关注。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虚假信息的干扰进一步使得公众难以获取准确的公共卫生信息。

他指出,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存在“KUI模式”,即通过“知晓(knowing)、理解(understanding)和认同(identification)”三个阶段来转变认知并促成行动,而上述问题使得健康传播在“知晓”阶段就面临挑战。因此,媒体应增加与专业人士的合作,通过增加信息供给量和加强信息甄别等方式,提高全球健康议题的韧性和传播效果,从而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全球健康投资。
在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积极提问,涵盖了贸易战对全球健康领域的影响、美国援助政策的走向等多个热点问题。访谈嘉宾从自身研究与实践观察出发分别进行了回应,进一步丰富了对话内容与深度。

此次高端对话为相关人士理解全球健康筹资危机及其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洞见和方向。各国政府、学界、行业与媒体应共同努力,构建更稳定、可持续的全球健康筹资体系,以应对全球健康挑战,推动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
本期访谈完整内容将在本公众号“清华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中心”推出,敬请关注。